長壽人說到巴寡婦清,往往因其特殊的榮光而一臉自豪,但自豪之余,又有幾分無賴。在一些人看來,寡婦不是什么雅稱,建議給巴寡婦清起個別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巴清的稱謂。
其實,人們大可不必為巴寡婦清的名稱而感到無賴。巴寡婦清這個名稱,是中國第一部正史《史記·貨殖列傳》的規范稱謂。而且,秦漢時的寡婦,未必是今天意義上的夫死未嫁的女子。
巴寡婦清的名字叫清,這個人們普遍認可。但巴寡婦清的姓氏是什么,卻長期以來沒有搞清楚。雖然關注者眾,但至今尚無清晰可信的結論。
巴寡婦清有無姓氏,到底姓啥,長期存在三種說法。
一說,巴寡婦清有名無姓。清,是巴寡婦清的名字。古代婦女地位卑微,沒有姓氏,嫁入夫家,跟隨夫姓。由于夫姓不可知,故巴寡婦清姓氏也無從考證。
二說,巴寡婦清姓巴。舊時巴姓宗祠有“官封一等爵;利富數世財”的通用聯,下聯用典指巴寡婦清。依據是“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巴寡婦清乃巴人,巴姓為巴人五姓之首,故姓巴。
三說,巴寡婦清姓清。近人李正達先生《吊懷清臺》詩云:“臨江筑高臺,懷我清氏婦。守寡不安貧,奮志成大富。”姓清的依據,有人認為巴人起源之“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境內)有“清江”,古稱鹽水、夷水,是巴人母親河,巴寡婦清家族當繁衍其岸邊,以河為姓。
巴寡婦清應有姓氏,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別婚姻,因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氏分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貴族女性稱姓,男子稱氏。但戰國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民眾通稱。自司馬遷修《史記》起,姓氏合一。
有人提出質疑,巴寡婦清作為女子,不應該有姓名。因為,先秦早期,女子的姓名往往是夫姓加上母姓。然而,先秦后期,女子已經開始有姓有名了。漢高祖呂后,叫呂雉,字娥姁,有姓,有名,且有字。呂雉所處的時代,與巴寡婦清很近,差不多是同時人。呂雉生活于公元前241-180年之間,呂后年輕時,巴寡婦清還在世,兩人相差不過數十歲。
巴寡婦清姓巴姓清,純為臆說。巴寡婦清,今《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作“巴(蜀)寡婦清”。《史記》宋代版本則直稱為“蜀寡婦清”。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巴,寡婦之邑。清,其名。”可見巴,非巴寡婦清的姓氏,清,乃巴寡婦清的名字。
那么,巴寡婦清到底姓什么呢?好多人覺得很玄乎。其實,這本來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司馬遷早已作了明確交待,只是后人讀史囫圇吞棗,沒有字斟句酌,事實明明擺在眼前,卻成了歷史懸案。
這里提出一個初步的看法,巴寡婦清可能姓“懷”。
《史記·貨殖列傳》載“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
“女懷清臺”一句,女,性別;清,名字;臺,觀四方而高者,旌表功德之建筑,都容易理解。但“懷”字到底什么意思,卻不易講清楚。懷,詞性或作動詞,或作名詞。如作動詞,則“女懷清臺”應理解為“女子懷念巴寡婦清之臺”,顯然不符合秦始皇立臺之初衷。如作名詞,作胸懷之懷,講不通;唯有作姓氏之懷,文意才立變通暢。
中井積德,是日本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際的史學家,他在研究巴寡婦清時有這樣一個觀點:“懷,疑女之姓氏。”
中井積德的懷疑并非憑空而來。這個推論與中國古人的理解如出一轍。宋代劉攽(公元1023—1089)有《女貞花》一詩寫道:“巴婦能專利丹穴,始皇稱作女懷清。此花即是秦臺種,赤玉燒枝擅美名。”則“女懷清”三字為巴寡婦清之稱謂。劉攽為著名史學家,曾協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任漢代部分,其說具有權威性。宋仁宗時中書令夏竦撰《女懷清臺銘》,則“女懷清臺”四字自為一名詞概念。
其實,長壽人早已稱巴寡婦清為“懷清”。 清光緒元年《長壽縣志》載:“觀夫懷清,志美于秦。婦自衛,而須眉克振可知。”
當代著名考古學家、秦始皇陵專家王學理先生,在《唐都學刊》2012年5月號發表了一篇題為《巴寡婦懷清的礦業與秦始皇陵水銀之需》的論文,論述秦始皇陵水銀與巴寡婦清丹砂之間的關系,文章稱巴寡婦清為巴寡婦懷清,這在古今是第一次。這個稱謂,明確巴寡婦清姓懷,確實是很有見地的。
巴寡婦清當是懷姓女子。懷清,就是巴寡婦清的姓名。也許,這個判斷會長期成立。
巴寡婦清姓懷的確立,為我們了解巴寡婦清的家族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據。
巴寡婦清所處戰國后期,巴蜀地區還存在女性崇拜現象,足見女性地位甚高。巴寡婦清數世擅利丹砂,資財不可計量,能養私人武裝,受到秦始皇特殊禮遇,其家庭背景之顯赫可想而知。各種跡象表明,巴寡婦清出生于大戶人家。
巴寡婦清的懷姓豪門背景,還可從其家族淵源中窺得消息。
中國的懷姓,有四大來源:一是出自無懷氏。上古中原地區有個部落叫無懷氏,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是古代理想中的社會。據說,懷姓就是無懷氏的后人。二是出自夏朝遺民。西周初,周天子封文王子、成王弟叔虞于懷邑(今河南省武陟縣),把居住在晉國的夏遺民“懷姓九宗”封賜叔虞。三是出自子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商人后裔、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人以懷為氏。四是出自羋姓,戰國時楚懷王熊槐(前360—前296年)的后人有懷氏。
此四大來源,主要可以分為北方和南方。從巴寡婦清家族的情況看,應該是北方的懷姓。因為,南方的懷姓,即楚國羋姓國王楚懷王后人的懷姓,起源時間太晚,楚懷王死亡時間與巴寡婦清出生時間接近,且楚國大姓素為昭、屈、景,懷姓并非楚國大姓,因而當時巴渝地區不可能有一個經營丹砂而“擅其利數世”的楚國懷姓出現。
相反,巴寡婦清家族為北方懷性的可能性極大。漢初大臣劉敬向漢高祖建議“遷豪”于關中,特別強調“若懷田者,乃齊之二大姓;昭屈景者,又楚之三大姓也”(國民版《容陽田氏族譜》)。《漢書?高帝紀》載,劉邦根據劉敬的建議,模仿秦始皇的措施,“(九年)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可見,懷姓確為北方之大姓。
從巴寡婦清家族很早得到丹穴,而且“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貲”的歷史看,這個家族曾經從北方遷移巴渝地區,從事丹砂的開采經營,并掌握了先進的醫術,并積聚了很大的家族勢力。
然而,作為一個來自于北方的大姓,懷姓又怎么變成了當時巴郡之地的一個大姓的呢?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將巴蜀納入了自己的地盤。此時,秦國正在進行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對巴、蜀的開發成為秦國統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秦人從人口、政治、經濟諸多方面,著手對巴蜀進行開發,秦置的巴、蜀、漢中三郡,從三十一縣不斷添置達四十一縣,并加大對巴蜀地區的經營力度,使巴蜀之地成為秦統一六國的強大后方基地。自秦惠文王始,一直到秦始皇時期,近一個世紀的移民使巴蜀地區成為了一個熱點。秦對巴蜀的首次移民發生在公元前314年,《華陽國志》記載,這次移民規模浩大,按照一家五人計算,大約有5萬人之多。伴隨著秦朝軍隊的南征北伐,一批又一批移民先后遷入巴蜀,到秦始皇時,移民達到高潮,大批六國豪民也遷入巴蜀。
秦國移民巴蜀的目的很明顯,是要加快巴蜀的經濟發展,為掃平天下奠定強大物質基礎。既然如此,在移民的選擇上就很有講究,不是把一般的民眾遷移到巴蜀,而往往遷移的是豪民,也就是工商業者。從巴寡婦清的姓氏特點、“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為始皇陵提供大量丹砂、受到秦始皇特殊禮遇等情況看,巴寡婦清家族很可能是秦國公元前316年吞并巴蜀后從北方來的移民,且與大秦帝國長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巴寡婦清出生豪門家族這一史實的發現,為解剖秦始皇禮遇巴寡婦清的謎底找到了新的視角。日本德川時代的著名學者中井積德在注釋秦皇帝禮遇巴寡婦清時認為,“事蓋在未吞并之時,故軍興有資于其力也,非徒嘉其富厚”。就是說秦始皇禮遇巴寡婦清的政治原因,是希望借助巴寡婦清家族的力量確保完成統一大業。
這個推測無疑是有道理的。秦國吞并巴蜀后,巴蜀地區成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后方,又是進攻最大敵人楚國的戰爭前線。巴寡婦清家族,是地方豪強的代表,而且是北方移民來到巴渝地區的,理所當然是秦國依靠和籠絡對象。由此說明,秦始皇禮遇巴寡婦清,確有出于政治上的考慮,與對待烏氏倮的策略異曲同工。
2013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