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英國,各居東西,相隔萬里。
漢語與英語,根須相連,血緣相親。
乍聽起來,這種說法好像天方夜譚,難免讓人大為驚訝,大惑不解。在好多人看來,漢語與英語,一如“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其實,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英語的句子結構與現代漢語差別大,但與古代漢語卻多有近似。主要表現在:
主謂倒置。如,“誰歟,哭者?”與I have already seen that film. So have I.
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置于動詞之前。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與What did you say to your parents?
介詞后置。如,“戰于長勺”與There is a pair of shoes on the floor.
定語后置。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與She is read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The woman crying in front of the tomb looks sad.
也許,英語與古代漢語語法結構上的近似,純屬偶然巧合,遠遠不足以說明兩者的血緣關系。那么,漢語與英語真有血緣親情嗎?經驗告訴我們,歷史的真相往往隱匿于大眾的視野之外,學術的真知常常塵封在冷僻的著述之中。
讓我們再看看這些簡單的例子吧:
石頭,stone;砂石,sands;谷(物) ,corns;醬,jam ;狐,fox;模,model;砍,cut;壯,strong;長,long;哭,cry;飛,fly……
這些漢語和英語的基本詞匯,在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語素上,顯示出相當的近似!
特別需要注意者,重慶方言也有與英語音義驚人相似的例子。如,重慶人說一行人、一隊人,叫一lang(陰平)人,lang(陰平)與英語的line(成行、線條)音近義同;重慶人形容什么東西lang(陰平)長、lang(陰平)高,叫蛇為lang(陰平)巴幾兒,lang(陰平)表長、很長之義,與英語音義相同。
那么,這些令人匪夷所思且半信半疑的結論,是采取什么方法、通過什么途徑得出的呢?
這得歸功于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語源學。1786年,專攻梵文的英國語言學家威廉·瓊斯發現希臘語、拉丁語、梵語和波斯語有著相似的詞源。隨后的研究表明,這些有著相似詞源的語言還包括日爾曼語族、斯拉夫語族、亞美尼亞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吐火羅語等印歐語系的語言。
這個研究結論,仿佛是語言的DNA鑒定,突然之間打破了遙遠的時空阻隔,把英語和漢語的關系拉近了一大步。日爾曼語族是古英語(大致從公元5世紀中葉到12世紀中葉)的直接源頭,這是人所共知的史實。吐火羅語(曾經流行于中國新疆境內的焉耆、龜茲兩個古國)、梵語、波斯語與漢語曾有很深遠的關系,中國學術界早有定論。
于是,漢語與英語的血緣關系變得隱然可見,激起了中國研究者的濃厚興趣。
漢語-印歐語同源,這是語言學家通過比較漢語與英語等印歐語系語言原始詞匯的音素異同后提出的理論。談濟民《漢英詞匯的近源探秘》,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匯比較》,是中國在這個研究領域的代表。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漢語和英語并非毫無關系,上古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根部顯示出許多盤根錯節的同源跡象,尤其是一些基本詞匯更是呈現出一種淵遠流深的血緣親情。
無疑,這是對中國主流學術觀點的嚴重挑戰。因為,多少年來,國內學術界多數人主張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漢藏語系是獨立于印歐語系之外的。挑戰權威,否定舊說,往往伴隨著激烈的爭論。難怪,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斥為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