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初案
根據地形地貌特點和觀光車游覽節奏,從菩提山腳下到菩提寺沿途的觀光車道,擬布局五個長壽文化景點,作為萬壽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景點,按照山腳到山項排序。
1、慈悲福壽
創意說明
意在弘化“慈悲即福壽”的道理,提醒世人多一份慈悲心。
表現方式
觀音菩薩塑像一尊,盡顯慈悲胸懷。要求:盡可能震撼。
豎碑一塊,藝術處理,書醒目大字:慈悲福壽。
書小字一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斜碑一塊,藝術處理,鐫刻《十來偈》: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qiān)貪中來。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2、壽由德潤
創意說明
說明積德與養生的關系,提醒人們滋德養壽。
表現方式
趙州和尚塑像一尊,突出德與壽的氣質特點。
豎碑一塊,藝術處理,書醒目大字:壽由德潤。
石碑五塊,藝術處理,鐫刻以德養壽的名言: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智者樂,仁者壽。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德所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養德養生,無二術也。
3、善舍者壽
創意說明
詮釋放下與長壽的佛理,提醒人們處理好舍與壽的關系。
表現方式
豎碑一塊,藝術處理,書醒目大字:善舍者壽。
斜碑四塊,鐫刻四條名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煩惱即菩提。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4、心無掛礙
創意說明
闡明佛教萬象皆空的大智慧,告誡人們不要心有掛礙,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表現方式
豎碑二塊,藝術處理,分別書醒目大字:心無掛礙。五蘊皆空。
立碑數塊,鐫刻名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5、和敬是尚
創意說明
和者,外同他善;敬者,內自謙卑。僧侶稱和尚,本意就是“和合為尚”,要害是一個“和”字。而外和是內敬的反映,合稱和敬。本景點意在突出佛教中和合謙敬的文化特色,提醒人們謙恭的內心世界與和合的待人態度,也是養生長壽之道。
表現方式
利用巨型巖壁地形,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壁畫墻。
居中書四個大字:和敬是尚。
大字兩邊各一幅壁畫:
(1)六和敬
反映寺廟生活的和合場景。旁邊鐫刻小字:
身和共住,語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2)寒山問拾得
反映與寒山與拾得對話場景。旁邊鐫刻小字: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以上五個景點,原則上突出了佛教文化與養生長壽文化結合的特點,且特別注重佛教養生的優勢,注重對受眾的啟迪價值。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