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帝國
巴寡婦清成為巨商大賈,靠的是經營丹砂。巴寡婦清受到秦始皇禮遇的原因,是不是與丹砂有關呢?
始皇陵的丹砂秘密
正當人們對秦始皇禮遇巴寡婦清的謎底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時候,來自秦始皇陵地宮的驚人發現,似乎讓這些爭論變得平靜起來。
西安臨潼,驪山腳下,橫臥著秦始皇陵巨大的陵園區。隨著秦始皇陵文物考古的步步深入,一則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水銀來源之謎的考古報告,讓人們把目光再次投向巴寡婦清。
秦始皇陵地宮多達100噸的水銀,到底來自哪里,引來了學術界的濃厚興趣。
原來,煉就水銀的汞礦,學名叫硫化汞,是水銀和硫磺的天然化合物。由于硫化汞是一種固態礦物,在自然狀態下呈紅褐色,因而古人習慣稱之為丹砂。丹砂加熱后,就可脫硫分解而得到水銀。
尋找丹砂產地,就成了破解秦始皇陵地宮水銀來源之謎關鍵。于是,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本來已經撲朔迷離的的關系,突然之間平添了一層神秘色彩,變得更加玄乎而詭秘。
人們不得不猜想,秦始皇打破常規禮遇巴寡婦清的背后,是不是還隱藏著更多的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只是,這個真相一直還籠罩在重重霧障之中。
地宮,是秦始皇陵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
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曾經使用過大量水銀的史實,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明確記載。然而,地宮水銀是否確有其事,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個未解的謎。
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員在對秦始皇陵園進行大規模汞含量測試中發現,秦始皇陵中心封土區為強汞異常區,其汞含量是非封土區的八倍。這種強汞異常現象,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證明司馬遷“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屬實。
那么,秦始皇陵地宮中為什么要用水銀呢?
秦始皇用水銀模擬百川江河大海形態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我們知道,汞的熔點很低,即使在常溫下也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在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地宮中到底使用過多少水銀,一直以來更是一個謎。
早期參與秦始皇陵考古發掘的陜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學理認為,我國古代的煉丹家,早已掌握了硫化汞加熱分解獲取水銀的方法,春秋戰國時期的墓冢就有灌輸水銀的情況,只不過數量較少。
2003年,經過周密分析,王學理推論,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
秦始皇陵是當時的國家一號工程。地宮中儲有如此大量的水銀,在當時應該是個難以置信的數字,按照情理,沒有源源不斷的貨源保證是難以想象的。
那么,這些煉就水銀的汞礦究竟來自何方呢?這些汞礦與巴寡婦清又有什么關系呢?為此,我們不得不走近巴寡婦清的丹砂帝國。
巴渝本是丹砂之鄉
根據眾多的文獻記載和中國汞礦的地質分布,專家們考證,今天的重慶東部、東南部,是春秋戰國時期丹砂的主要產地。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釋丹砂曰:“丹,巴、越之赤石也。”巴,便是古代巴人聚居之地,即秦之巴郡。越,就是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北京大學考古學院秦陵研究專家、“漢唐陵墓制度研究”課題組組長趙化成教授據此認為,上古時代丹砂的產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兩地。
然而,從中國丹砂的地質分布看,南越的丹砂遠遠不能和巴郡相提并論。重慶川東南地質隊總工程師鄧富銀分析說,西南地區應是當時丹砂的最大供應地,渝東南地區的丹砂礦屬于貴州汞礦脈的延伸,開發時間很早,而兩廣的丹砂資源相對偏少。
現代地礦學的研究成果,使我國的汞礦分布結構變得清晰可見。就全國而言,西南地區的汞儲量約占全國汞儲量的56.9%,其中貴州儲量最多,占全國汞儲量的38.3%。
更多的文獻記載,也證明了古代巴地盛產丹砂的事實。
《逸周書?王會解》載:周成王在成周大會諸侯時,生活在三峽地區的濮人就曾經納貢丹砂。
東漢醫藥著作《別錄》記載∶“丹砂生符陵山谷,采無時”。《華陽國志·巴志》注釋引《續漢志》則曰:“涪陵出丹”。
按照《說文解字》“凡丹之屬皆從丹”的說法,研究人員發現,古代巴人聚居的三峽地區,以丹為名的地名達7處之多,原來三峽地區也是丹砂的重要出產地。
南朝的醫藥家陶弘景曾經說,丹砂還有一個名字叫“巴砂“,是因為丹砂的產地“皆通屬巴地”的緣故。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巴地出丹,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一個是重慶至三峽的長江沿線;另一個是連接重慶、貴州、湖南、湖北的武陵山脈。
正是由于巴郡富集丹砂礦,開發價值高,開發時間早,是距關中平原最近的一個丹砂主產地,歷史上又有向中原王朝納貢丹砂的傳統,秦始皇陵地宮水銀來源于今天的重慶東部、東南部地區,成了學術界的主流聲音。
令人咋舌的大單
但是,我們憑什么就斷定煉成秦始皇陵墓地宮水銀的丹砂,一定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呢?
一方面,從秦始皇陵地宮水銀的需求看,明顯具有數量大、質量高、供貨及時等特點。這樣一個舉國關注的特大工程,建設材料要求非常之高,必須選擇最為可靠的供應商。
另一方面,司馬遷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貲”,說明這個家族經營丹砂的時間之久、經驗之足、質量之優、規模之大、利潤之豐,非尋常人家可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各種史書的記載看,依靠經營丹砂致富的,除了巴寡婦清之外,當時還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史記·貨殖列傳》是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也就是從事工商業的杰出人物的列傳。從司馬遷載入列傳的工商業者特點看,都是冶鐵、制鹽、采丹、采金、畜牧等各個行業的代表人物。巴寡婦清既然是因為經營丹砂入選《史記·貨殖列傳》,那就意味著,她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丹砂經營主。
綜合各種因素判斷,巴寡婦清應當是秦始皇陵地宮水銀原料的最大甚至唯一供應商。不僅如此,從巴寡婦清“禮抗萬乘,名顯天下”的社會地位和秦始皇對她的恩寵褒獎看,巴寡婦清對秦始皇陵地宮水銀原料的供應可以說完成得非常出色。
憑借司馬遷的記載和秦始皇陵地宮水銀來源之謎的破解,一個兩千多年前由巴寡婦清構建的丹砂帝國,開始走出歷史的迷霧,變得清晰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