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藥之謎
秦始皇對巴寡婦清的丹砂帝國,用特別優惠的政策加以扶持,可謂用心良苦,這在當時似乎顯得過分特殊。這種超出常理的舉動,不能不引發人們的懷疑,秦始皇垂青巴寡婦清的背后,是不是有著某種隱情,或者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企圖呢?。
細心的專家很快把目光聚集在丹砂的功用上。也許,丹砂的功用,正是揭開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關系真相的關鍵。
丹砂用途何其廣
那么,丹砂到底是什么神秘之物呢?又有什么特別的用途呢?
專家考證,秦始皇陵地宮使用大量水銀的主要意圖,在于防止遺體腐爛和入墓盜竊。然而,這只不過是丹砂用途的一個方面。
丹砂煉制成水銀,作為防腐材料用于墓穴,并非秦始皇的發明,已經由來已久。春秋的時候,齊桓公葬于臨淄的牛山上,陵墓里面就有水銀池;吳王闔廬死后,葬于蘇州的虎丘,墓地“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極為高貴莊重的表示,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墓葬文化。直到宋代,皇帝例錫水銀為大臣墓葬仍為一種禮制,帶有很強的褒獎性質。
不過,丹砂一個更加廣泛的用途是作為顏料。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在《范子·計然》中有“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的記載,表明當時已經用丹砂作為書寫材料。秦漢之際,丹砂作為顏料的應用更加廣泛,技術水平也相當高超。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有不少花紋就是用丹砂繪制而成的,雖然埋葬時間長達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鮮艷無比。
然而,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丹砂最大的價值卻是藥用。
《周禮?天官·冢宰篇》提到,“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按照東漢經學家鄭玄的注解,所謂五毒之藥,其中之一就是丹砂,說明至遲到西周,就已經將丹砂入藥了。丹砂治療外傷的功能,在戰國時代具有特殊用途,即有利于戰爭創作的治療,能夠極大地提高戰爭力的修復速度和水平,可以視為重要的軍事物資。
關于丹砂藥用價值的權威記載,最早的要數《神農本草經》了。《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這部中藥圣典歷來被醫家奉為經典中的經典。該書收錄藥物一共365種,其中上品藥120種,書中排名第一位的中藥正好就是丹砂。由此可見,丹砂在中國古代藥學中的地位,確實稱得上首屈一指,獨占鰲頭。
不僅如此,《神農本草經》還對丹砂的醫藥用途作了記載:
主身體五藏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丹砂的藥用已經受到普遍的重視。《神農本草經》關于丹砂的記載,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現代藥學技術的研究表明,丹砂的確是十分重要的中藥。一方面,丹砂具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可以用于心神不寧,心悸,驚風,失眠,癲癇等癥。另一方面,丹砂對皮膚細菌和寄生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可以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癥。
專家的解讀,無疑會幫助我們了解丹砂的藥用價值。不過,心中的疑問還是沒有解開。難道,就憑丹砂的這些藥用價值,秦始皇就會對丹砂情有獨鐘?
靈丹演繹不老神話
隨著專家們對丹砂藥用價值的探討,人們注意到一個在中國古代非常流行的現象:服食丹藥。
服食丹藥,以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現象,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相當普遍了,以后延續到秦漢直到明清。服食者往往不是一般民眾,而是社會的上層人士,特別是皇族和大臣。歷史上,皇帝因為服食丹砂過量中毒而亡的,大有人在。如東晉的哀帝司馬丕,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憲宗李純、穆宗李恒、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明朝的世宗朱厚熜、代宗朱祁鈺、光宗朱常洛,還有清朝的雍正。
顯而易見,服食丹藥的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南朝時的醫藥家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注》中講到丹砂時說,“仙方煉餌,最為長生之寶”。隋時的蘇元朗在《青霞子》一書更是明確宣稱,“欲長生久視,保命安神,須餌丹砂”。
原來,丹砂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十分流行肯頗具誘惑力的代名詞:不死之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就是說的丹砂具有長生不老功效。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神奇的地理書,書中有大量關于丹砂的記載。東晉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中,解釋丹砂就是“天帝神仙藥”和“不死之藥”。
稍晚于郭璞東晉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他的名著《抱樸子》一書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臨沅縣廖氏家,世世壽考。后徙去,子孫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復多壽考。疑其井水赤,乃掘之,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也。
這里講述的是東晉時期發生在湖南常德地區的一件奇事。這戶廖姓人家,世代長壽的秘訣,原來是飲水中含有丹砂成分,說明丹砂確有健康長壽的功效。
當然,把丹砂說成“不死之藥”,其實是夸大之詞。古往今來,既無不死之藥,也無不死之人。但丹砂具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和養生功效,卻是非常確定的。
丹砂是長生不老之藥的發現,為了解巴寡婦清的本來面目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我們破解秦始皇與巴寡婦清關系之謎,敞開了一條全新的路子。
毫無疑問,巴寡婦清作為秦朝最大的丹砂帝國的掌控者,實際上就是當時擁有最多“不死之藥”的人。
有專家研究發現,正是丹砂具有不死之藥的特性,巴寡婦清才得到了秦始皇的格外恩寵,并造就了她龐大的丹砂帝國。
千古一帝有根軟肋
那么,秦始皇與丹砂這種不死之藥之間,到底有什么必然聯系呢?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稱贊秦始皇在統一全國過程中的杰出貢獻和雄才大略,也對他的嚴刑峻法和橫征暴斂頗有微詞。但是,人們忽略了秦始皇內心深處的軟弱和隱憂,忽略了他對生命追求的虛妄荒誕。
的確,人們很難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與追求長生不老聯系起來。但事實上,秦始皇貪生怕死,渴望長生,并為之孜孜以求,卻是非常肯定的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對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有非常生動而翔實的記載。秦始皇終其一生,都對神仙方術抱著瘋狂的幻想,到了統一全國之后,隨著年齡增長,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秦始皇非常渴望接近真人。所謂真人,就是“與天地久長”的仙人。他巡游到山東瑯邪海邊和河北碣石海邊時,分別派遣齊人徐福、燕人盧生到海上尋找仙人,特別是派遣徐福入海,隨行童男童女竟達數千人之多。
在臨死前兩年,秦始皇聽信方士盧生之言,宣稱“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為了達到修仙的目的,他甚至把自己隱藏起來,人們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秦始皇尋求真人未果,看到身體一天天不行了,悶悶不樂,于是叫博士寫作仙真人詩,走到哪里,都“傳令樂人歌弦之”。
秦始皇追求真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得到不死之藥。秦始皇東臨碣石的時候,就曾派遣韓終、侯公、石生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藥。盧生勸秦始皇隱藏起來求真人,理由是這樣做“不死之藥殆可得”。然而,這些術士花費甚巨,卻“終不得藥”,又擔心秦始皇報復,于是暗中議論,誹謗秦始皇,終于引發了著名的咸陽坑儒事件。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還記載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詔把每年的農歷臘月更名為“嘉平”。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的改動呢?
原來,這件事情與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有關。當時有一個傳說,有一個叫茅盈的人,他的曾祖父茅濛,字初成,在華山成了仙。此前,當地就流傳一首民謠:“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秦始皇聽到這首歌謠后覺得好奇,就詢問為什么要這樣唱,當地父老老回答,這是仙人的謠歌,意在“勸帝求長生之術”。秦始皇聽了這個解釋,很是欣然,立馬產生了尋仙的想法,于是改臘月為“嘉平”。
從史書的記載看,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的愿望確實是非常迫切的。但秦始皇并非愚昧得不知道人終究要死,只是他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秦始皇臨死之前,已經病得非常嚴重了,但“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可見秦始皇對死亡的話題是諱莫如深的。正是因為秦始皇知道人固有一死,且害怕死亡,因此才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
歷史的真相正在撩開神秘的面紗。秦始皇對長生不老之術幾近癡迷瘋狂,巴寡婦清是最大的不死之藥掌控者,至高無上的權力與長生不老之藥的結合,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